100個網絡基礎知識(網絡基礎知識入門)
今天給各位分享100個網絡基礎知識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網絡基礎知識入門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如何掌握網絡基礎知識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項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圍推出的一個主要面向初級網絡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項目。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CCNAExploration:網絡基礎知識》作為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的指定教材,適合準備參加CCNA認證考試的讀者。另外《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CCNAExploration:網絡基礎知識》也適合各類網絡技術人員參考閱讀。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協議和概念》由Cisco講師編寫,旨在作為參考書供讀者隨時隨地閱讀。以鞏固課程內容以及充分利用時間。另外,《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協議和概念》還包含CCENT7CCNA考試涉及的主題?!端伎凭W絡技術學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協議和概念》的編排有助于使讀者將重點放在重要概念上,從而成功地完成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在每章開始部分以問題的形式概述本章的核心概念。關鍵術語:在每章開始部分提供本章所引用的網絡術語列表。術語表:超過250條的全新術語參考?!皺z查你的理解”問題和答案:用每章后的問題來進行理解力測試。附錄中的答案對每個問題進行了解釋。挑戰的問題和實踐:利用與CCNA考試中相類似的復雜問題挑戰自己。附錄中的答案對每個問題進行了解釋。 [編輯本段]目錄第1章 生活在以網絡為中心的世界里 1
1.1 目標 1
1.2 關鍵術語 1
1.3 在以網絡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 2
1.3.1 網絡支撐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2
1.3.2 當今最常用的幾種通信工具 3
1.3.3 網絡支撐著我們的學習方式 3
1.3.4 網絡支撐著我們的工作方式 4
1.3.5 網絡支撐著我們*** 的方式 5
1.4 通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1.4.1 何為通信 6
1.4.2 通信質量 6
1.5 網絡作為一個平臺 6
1.5.1 通過網絡通信 7
1.5.2 網絡要素 7
1.5.3 融合網絡 9
1.6 Internet的體系結構 10
1.6.1 網絡體系結構 10
1.6.2 具備容錯能力的網絡體系結構 11
1.6.3 可擴展網絡體系結構 13
1.6.4 提供服務質量 13
1.6.5 提供網絡安全保障 15
1.7 網絡趨勢 16
1.7.1 它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16
1.7.2 網絡行業就業機會 17
1.8 總結 17
1.9 實驗 18
1.10 檢查你的理解 18
1.11 挑戰的問題和實踐 20
1.12 知識拓展 20
第2章 網絡通信 21
2.1 目標 21
2.2 關鍵術語 21
2.3 通信的平臺 22
2.3.1 通信要素 22
2.3.2 傳送消息 23
2.3.3 網絡的組成部分 23
2.3.4 終端設備及其在網絡中的作用 24
2.3.5 中間設備及其在網絡中的作用 24
2.3.6 網絡介質 25
2.4 局域網、廣域網和網際網絡 26
2.4.1 局域網 26
2.4.2 廣域網 26
2.4.3 Internet:由多個網絡組成的網絡 26
2.4.4 網絡表示方式 27
2.5 協議 28
2.5.1 用于規范通信的規則 28
2.5.2 網絡協議 29
2.5.3 協議族和行業標準 29
2.5.4 協議的交互 29
2.5.5 技術無關協議 30
2.6 使用分層模型 30
2.6.1 使用分層模型的優點 30
2.6.2 協議和參考模型 31
2.6.3 TCP/IP模型 31
2.6.4 通信的過程 32
2.6.5 協議數據單元和封裝 32
2.6.6 發送和接收過程 33
2.6.7 OSI模型 33
2.6.8 比較OSI模型與TCP/IP模型 34
2.7 網絡編址 35
2.7.1 網絡中的編址 35
2.7.2 數據送達終端設備 35
2.7.3 通過網際網絡獲得數據 35
2.7.4 數據到達正確的應用程序 36
2.8 總結 37
2.9 實驗 37
2.10 檢查你的理解 37
2.11 挑戰的問題和實踐 39
2.12 知識拓展 39
第3章 應用層功能及協議 41
3.1 目標 41
3.2 關鍵術語 41
3.3 應用程序:網絡間的接口 42
3.3.1 OSI模型及TCP/IP模型 42
3.3.2 應用層軟件 44
3.3.3 用戶應用程序、服務以及應用層協議 45
3.3.4 應用層協議功能 45
3.4 準備應用程序和服務 46
3.4.1 客戶端—服務器模型 46
3.4.2 服務器 46
3.4.3 應用層服務及協議 47
3.4.4 點對點網絡及應用程序 48
3.5 應用層協議及服務實例 49
3.5.1 DNS服務及協議 50
3.5.2 WWW服務及HTTP 53
3.5.3 電子郵件服務及SMTP/POP協議 54
3.5.4 電子郵件服務器進程——MTA及MDA 55
3.5.5 FTP 56
3.5.6 DHCP 57
3.5.7 文件共享服務及SMB協議 58
3.5.8 P2P服務和Gnutella協議 59
3.5.9 Telnet服務及協議 60
3.6 總結 61
3.7 實驗 61
3.8 檢查你的理解 62
3.9 挑戰的問題和實踐 63
3.10 知識拓展 64
第4章 OSI傳輸層 65
4.1 目標 65
4.2 關鍵術語 65
4.3 傳輸層的作用 66
4.3.1 傳輸層的用途 66
4.3.2 支持可靠通信 69
4.3.3 TCP和UDP 70
4.3.4 端口尋址 71
4.3.5 分段和重組:分治法 74
4.4 TCP:可靠通信 75
4.4.1 創建可靠會話 75
4.4.2 TCP服務器進程 76
4.4.3 TCP連接的建立和終止 76
4.4.4 三次握手 76
4.4.5 TCP會話終止 78
4.4.6 TCP窗口確認 79
4.4.7 TCP重傳 80
4.4.8 TCP擁塞控制:將可能丟失的數據段降到最少 80
4.5 UDP協議:低開銷通信 81
4.5.1 UDP:低開銷與可靠性對比 81
4.5.2 UDP數據報重組 82
4.5.3 UDP服務器進程與請求 82
4.5.4 UDP客戶端進程 82
4.6 總結 83
4.7 實驗 84
4.8 檢查你的理解 84
4.9 挑戰的問題和實踐 86
4.10 知識拓展 86
第5章 OSI網絡層 87
5.1 學習目標 87
5.2 關鍵術語 87
5.3 IPv4地址 88
5.3.1 網絡層:從主機到主機的通信 88
5.3.2 IPv4:網絡層協議的例子 90
5.3.3 IPv4數據包:封裝傳輸層PDU 92
5.3.4 IPv4數據包頭 92
5.4 網絡:將主機分組 93
5.4.1 建立通用分組 93
5.4.2 為何將主機劃分為網絡? 95
5.4.3 從網絡劃分網絡 97
5.5 路由:數據包如何被處理 98
5.5.1 設備參數:支持網絡外部通信 98
5.5.2 IP數據包:端到端傳送數據 98
5.5.3 網關:網絡的出口 99
5.5.4 路由:通往網絡的路徑 100
5.5.5 目的網絡 102
5.5.6 下一跳:數據包下一步去哪 103
5.5.7 數據包轉發:將數據包發往目的 103
5.6 路由過程:如何學習路由 104
5.6.1 靜態路由 104
5.6.2 動態路由 104
5.6.3 路由協議 105
5.7 總結 106
5.8 試驗 106
5.9 檢查你的理解 107
5.10 挑戰問題和實踐 108
5.11 知識拓展 109
第6章 網絡編址:IPv4 110
6.1 學習目標 110
6.2 關鍵術語 110
6.3 IPv4地址 111
6.3.1 IPv4地址剖析 111
6.3.2 二進制與十進制數之間的轉換 112
6.3.3 十進制到二進制的轉換 114
6.3.4 通信的編址類型:單播、廣播,多播 118
6.4 不同用途的IPv4地址 121
6.4.1 IPv4網絡范圍內的不同類型地址 121
6.4.2 子網掩碼:定義地址的網絡和主機部分 122
6.4.3 公用地址和私用地址 123
6.4.4 特殊的單播IPv4地址 124
6.4.5 傳統IPv4編址 125
6.5 地址分配 127
6.5.1 規劃網絡地址 127
6.5.2 最終用戶設備的靜態和動態地址 128
6.5.3 選擇設備地址 129
6.5.4 Internet地址分配機構(IANA) 130
6.5.5 ISP 131
6.6 計算地址 132
6.6.1 這臺主機在我的網絡上嗎? 132
6.6.2 計算網絡、主機和廣播地址 133
6.6.3 基本子網 135
6.6.4 子網劃分:將網絡劃分為適當大小 138
6.6.5 細分子網 140
6.7 測試網絡層 145
6.7.1 ping127.0.0.1:測試本地協議族 146
6.7.2 ping網關:測試到本地網絡的連通性 146
6.7.3 ping遠程主機:測試到遠程網絡的連通性 146
6.7.4 traceroute(tracert):測試路徑 147
6.7.5 ICMPv4:支持測試和消息的協議 149
6.7.6 IPv6概述 150
6.8 總結 151
6.9 試驗 151
6.10 檢查你的理解 152
6.11 挑戰問題和實踐 153
6.12 知識拓展 153
第7章 OSI數據鏈路層 154
7.1 學習目標 154
7.2 關鍵術語 154
7.3 數據鏈路層:訪問介質 155
7.3.1 支持和連接上層服務 155
7.3.2 控制通過本地介質的傳輸 156
7.3.3 創建幀 157
7.3.4 將上層服務連接到介質 158
7.3.5 標準 159
7.4 MAC技術:將數據放入介質 159
7.4.1 共享介質的MAC 159
7.4.2 無共享介質的MAC 161
7.4.3 邏輯拓撲與物理拓撲 161
7.5 MAC:編址和數據封裝成幀 163
7.5.1 數據鏈路層協議:幀 163
7.5.2 封裝成幀:幀頭的作用 164
7.5.3 編址:幀的去向 164
7.5.4 封裝成幀:幀尾的作用 165
7.5.5 數據鏈路層幀示例 165
7.6 匯總:跟蹤通過Internet的數據傳輸 169
7.7 總結 172
7.8 試驗 173
7.9 檢查你的理解 173
7.10 挑戰問題和實踐 174
7.11 知識拓展 174
第8章 OSI物理層 176
8.1 學習目標 176
8.2 關鍵術語 176
8.3 物理層:通信信號 177
8.3.1 物理層的用途 177
8.3.2 物理層操作 177
8.3.3 物理層標準 178
8.3.4 物理層的基本原則 178
8.4 物理層信號和編碼:表示比特 179
8.4.1 用于介質的信號比特 179
8.4.2 編碼:比特分組 181
8.4.3 數據傳輸能力 182
8.5 物理介質:連接通信 183
8.5.1 物理介質的類型 183
8.5.2 銅介質 184
8.5.3 光纖介質 187
8.5.4 無線介質 189
8.5.5 介質連接器 190
8.6 總結 191
8.7 試驗 191
8.8 檢查你的理解 192
8.9 挑戰問題和實踐 193
8.10 知識拓展 194
第9章 以太網 195
9.1 學習目標 195
9.2 關鍵術語 195
9.3 以太網概述 196
9.3.1 以太網:標準和實施 196
9.3.2 以太網:第1層和第2層 196
9.3.3 邏輯鏈路控制:連接上層 197
9.3.4 MAC:獲取送到介質的數據 197
9.3.5 以太網的物理層實現 198
9.4 以太網:通過LAN通信 198
9.4.1 以太網歷史 199
9.4.2 傳統以太網 199
9.4.3 當前的以太網 200
9.4.4 發展到1Gbit/s及以上速度 200
9.5 以太網幀 201
9.5.1 幀:封裝數據包 201
9.5.2 以太網MAC地址 202
9.5.3 十六進制計數和編址 203
9.5.4 另一層的地址 205
9.5.5 以太網單播、多播和廣播 205
9.6 以太網MAC 207
9.6.1 以太網中的MAC 207
9.6.2 CSMA/CD:過程 207
9.6.3 以太網定時 209
9.6.4 幀間隙和回退 211
9.7 以太網物理層 212
9.7.1 10Mbit/s和100Mbit/s以太網 212
9.7.2 吉比特以太網 213
9.7.3 以太網:未來的選擇 214
9.8 集線器和交換機 215
9.8.1 傳統以太網:使用集線器 215
9.8.2 以太網:使用交換機 216
9.8.3 交換:選擇性轉發 217
9.9 地址解析協議(ARP) 219
9.9.1 將IPv4地址解析為MAC地址 219
9.9.2 維護映射緩存 220
9.9.3 刪除地址映射 222
9.9.4 ARP廣播問題 223
9.10 總結 223
9.11 試驗 223
9.12 檢查你的理解 224
9.13 挑戰問題和實踐 225
9.14 知識拓展 225
第10章 網絡規劃和布線 226
10.1 學習目標 226
10.2 關鍵術語 226
10.3 LAN:進行物理連接 227
10.3.1 選擇正確的LAN設備 227
10.3.2 設備選擇因素 228
10.4 設備互連 230
10.4.1 LAN和WAN:實現連接 230
10.4.2 進行LAN連接 234
10.4.3 進行WAN連接 237
10.5 制定編址方案 239
10.5.1 網絡上有多少主機? 240
10.5.2 有多少網絡? 240
10.5.3 設計網絡地址的標準 241
10.6 計算子網 242
10.6.1 計算地址:例1 242
10.6.2 計算地址:例2 245
10.7 設備互連 246
10.7.1 設備接口 246
10.7.2 進行設備的管理連接 247
10.8 總結 248
10.9 試驗 249
10.10 檢查你的理解 249
10.11 挑戰問題和實踐 250
10.12 知識拓展 252
第11章 配置和測試網絡 253
11.1 學習目標 253
11.2 關鍵術語 253
11.3 配置Cisco設備:IOS基礎 254
11.3.1 CiscoIOS 254
11.3.2 訪問方法 254
11.3.3 配置文件 256
11.3.4 介紹CiscoIOS模式 257
11.3.5 基本IOS命令結構 259
11.3.6 使用CLI幫助 260
11.3.7 IOS檢查命令 264
11.3.8 IOS配置模式 266
11.4 利用CiscoIOS進行基本配置 266
11.4.1 命名設備 266
11.4.2 限制設備訪問:配置口令和標語 268
11.4.3 管理配置文件 271
11.4.4 配置接口 274
11.5 校驗連通性 276
11.5.1 驗證協議族 276
11.5.2 測試接口 277
11.5.3 測試本地網絡 280
11.5.4 測試網關和遠端的連通性 281
11.5.5 trace命令和解釋trace命令的結果 282
11.6 監控和記錄網絡 286
11.6.1 網絡基線 286
11.6.2 捕獲和解釋trace信息 287
11.6.3 了解網絡上的節點 288
11.7 總結 290
11.8 試驗 291
11.9 檢查你的理解 292
11.10 挑戰問題和實踐 293
11.11 知識拓展 293
計算機網絡入門知識
計算機網絡 課程的特點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從事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教師應具備計算機網絡建設、管理和研究的背景。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關于計算機網絡入門知識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計算機網絡入門知識大全
一、計算機網絡基礎
對“計算機網絡”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絡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后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后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臺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現了第一代計算機網絡。
第一代計算機網絡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臺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臺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絡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接口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后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采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絡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件和軟件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絡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絡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絡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是具有統一的網絡體系結構并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準化的網絡。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局域網奠定了基礎。(^60090922a^1)
70年代后,由于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局域網由于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采用存儲轉發的方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絡從80年代末開始,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絡技術,多媒體,智能網絡,整個網絡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絡: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系統。
從定義中看出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至少兩臺計算機互聯。
(2)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
(3)網絡軟件,通信協議和NOS
二、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用于計算機網絡分類的標準很多,如拓撲結構,應用協議等。但是這些標準只能反映網絡某方面的特征,最能反映網絡技術本質特征的分類標準是分布距離,按分布距離分為LAN,MAN,WAN,Internet。
1.局域網
幾米——10公里。小型機,微機大量推廣后發展起來的,配置容易,速率高,4Mbps~2GbpS。 位于一個建筑物或一個單位內,不存在尋徑問題,不包括網絡層。
2.都市網
10公里——100公里。對一個城市的LAN互聯,采用IEEE802.6標準,50Kbps~l00Kbps,位于一座城市中。
3.廣域網
也稱為遠程網,幾百公里——幾千公里。發展較早,租用專線,通過IMP和線路連接起來,構成網狀結構,解決循徑問題,速率為9.6Kbps~45Mbps 如:郵電部的CHINANET,CHINAPAC,和CHINADDN網。
4.互聯網
并不是一種具體的網絡技術,它是將不同的物理網絡技術按某種協議統一起來的一種高層技術。
三、局域網的特征
局域網分布范圍小,投資少,配置簡單等,具有如下特征:
(1)傳輸速率高:一般為1Mbps--20Mbps,光纖高速網可達100Mbps,1000MbpS
(2)支持傳輸介質種類多。
(3)通信處理一般由網卡完成。
(4)傳輸質量好,誤碼率低。
(5)有規則的拓撲結構。
四、局域網的組成
局域網一般由服務器、工作站、網卡和傳輸介質四部分組成。
1.服務器
運行網絡0S,提供硬盤、文件數據及打印機共享等服務功能,是網絡控制的核心。
從應用來說較高配置的普通486以上的兼容機都可以用于文件服務器,但從提高網絡的整體性能,尤其是從網絡的系統穩定性來說,還是選用專用服務器為宜。
目前常見的NOS主要有Netware,Unix和Windows NT三種。
(1)Netware:
流行版本V3.12,V4.11,V5.0,對硬件要求低,應用環境與DOS相似,技術完善,可靠,支持多種工作站和協議,適于局域網操作系統,作為文件服務器,打印服務器性能好。
(2)Unix:
一種典型的32位多用戶的NOS,主要應用于超級小型機,大型機上,目前常用版本有Unix SUR4.0。支持網絡文件系統服務,提供數據等應用,功能強大,不易掌握,命令復雜,由ATT和SCO公司推出。
(3)Windows NT Server 4.0:
一種面向分布式圖形應用程序的完整平臺系統,界面與Win95相似,易于安裝和管理,且集成了Internet網絡管理工具,前景廣闊。
服務器分為文件服務器,打印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在Internet網上,還有Web,FTP,E-mail等服務器。
網絡0S朝著能支持多種通信協議,多種網卡和工作站的方向發展。
2.工作站
可以有自己的0S,獨立工作;通過運行工作站網絡軟件,訪問Server共享資源,常見有DOS工作站,Windows 95工作站。
3.網卡
將工作站式服務器連到網絡上,實現資源共享和相互通信,數據轉換和電信號匹配。
網卡(NTC)的分類:
(1)速率:10Mbps,100Mbps
(2)總線類型:ISA/PCI
(3)傳輸介質接口:
單口:BNC(細纜)或RJ-45(雙絞線)。(^60090922b^2)
4.傳輸介質
目前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等。
(1)雙絞線(TP):
將一對以上的雙絞線封裝在一個絕緣外套中,為了降低干擾,每對相互扭繞而成。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局域網中UTP分為3類,4類,5類和超5類四種。
以AMP公司為例:
3類:10Mbps,皮薄,皮上注“cat3”,箱上注“3類”,305米/箱,400元/箱。
4類:網絡中用的不多。
5類:(超5類)100Mbps,10Mbps,皮厚,匝密,皮上注“cat5”,箱上注5類,305米/箱,600—700元/箱(每段100米,接4個中繼器,最大500米)。
接線順序:
正常: 白桔 桔 白綠 藍 白藍 綠 白棕 棕
(對應) 1 2 3 4 5 6 7 8
集聯: 白綠 綠 白桔 棕 白棕 桔 白藍 藍
(對應) 1 2 3 4 5 6 7 8
STP:內部與UTP相同,外包鋁箔,Apple,IBM公司網絡產品要求使用STP雙絞線,速率高,價格貴。
(2)同軸電纜:
由一根空心的外圓柱導體和一根位于中心軸線的內導線組成,兩導體間用絕緣材料隔開。
按直徑分為粗纜和細纜。
粗纜:傳輸距離長,性能高但成本高,使用于大型局域網干線,連接時兩端需終接器。
A.粗纜與外部收發器相連。
B.收發器與網卡之間用AUI電纜相連。
C.網卡必須有AUI接口:每段500米,100個用戶,4個中繼器可達2500米,收發器之間最小2.5米,收發器電纜最大50米。
細纜:傳輸距離短,相對便宜,用T型頭,與BNC網卡相連,兩端安50歐終端電阻。
每段185米,4個中繼器,最大925米,每段30個用戶,T型頭之間最小0.5米。 按傳輸頻帶分為基帶和寬帶傳輸。
基帶:數字信號,信號占整個信道,同一時間內能傳送一種信號。
寬帶:傳送的是不同頻率的信號。
(3)光纖:
應用光學原理,由光發送機產生光束,將電信號變為光信號,再把光信號導入光纖,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機接收光纖上傳來的光信號,并把它變為電信號,經解碼后再處理。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絕緣保密性好。
單模光纖:由激光作光源,僅有一條光通路,傳輸距離長,2公里以上。
多模光纖:由二極管發光,低速短距離,2公里以內。
五、局域網的幾種工作模式
1.專用服務器結構(Server-Baseb)
又稱為“工作站/文件服務器”結構,由若干臺微機工作站與一臺或多臺文件服務器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組成工作站存取服務器文件,共享存儲設備。
文件服務器自然以共享磁盤文件為主要目的。 對于一般的數據傳遞來說已經夠用了,但是當數據庫系統和其他復雜而被不斷增加的用戶使用的應用系統到來的時候,服務器已經不能承擔這樣的任務了,因為隨著用戶的增多,為每個用戶服務的程序也增多,每個程序都是獨立運行的大文件,給用戶感覺極慢,因此產生了客戶機/服務器模式。
2.客戶機/服務器模式(client/server)
其中一臺或幾臺較大的計算機集中進行共享數據庫的管理和存取,稱為服務器,而將其他的應用處理工作分散到網絡中其他微機上去做,構成分布式的處理系統,服務器控制管理數據的能力己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為數據庫管理方式,因此,C/S由的服務器也稱為數據庫服務器,注重于數據定義及存取安全后備及還原,并發控制及事務管理,執行諸如選擇檢索和索引排序等數據庫管理功能,它有足夠的能力做到把通過其處理后用戶所需的那一部分數據而不是整個文件通過網絡傳送到客戶機去,減輕了網絡的傳輸負荷。C/S結構是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與局域網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結果。
辦公室文員需要掌握哪些計算機知識?
其實辦公室文員需要掌握的知識不是太多,主要是熟練。
相關的有:word excel powerpoint photograph 和Internet基礎與應用。下面是詳細的信息:
1.課程的性質和內容
在信息化社會中,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通過網絡而建立的高效信息處理一體化系統,標志著人類辦公活動進入了辦公自動化階段。辦公自動化以其特有的高科技、新思維沖擊著每一位辦公室工作人員,特別是文秘工作者。因此,現代文秘工作者必須具備現代化的思想、技術和業務技能,而計算機操作技術是現代文秘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課程是文秘與辦公自動化的一門基礎課。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中文WindowsXP、漢字輸入、文字處理軟件Word2002、電子表格軟件Excel2002、文稿演示軟件PowerPoint2002和Internet基礎與應用等。
2.課程的任務和要求
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理論和知識以及中文WindowsXP平臺的基本操作,能熟練運用OfficeXP辦公軟件處理各種文檔和數據,并利用Internet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夾共享和傳遞信息,以滿足文秘工作的實際需要。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計算機的發展和特點,懂得計算機在文秘工作中的應用;熟練微型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基本配置和基本操作,以及計算機病毒的防治常識。
(2)掌握中文WindowsXP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能熟練運用一二種漢字輸入法錄入漢字,一般要求達到每分鐘80~100個漢字以上的錄入速度。
(3)能熟練運用Word2002來處理文秘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圖、文、表并存的文檔;掌握Excel2002工作表的編輯、格式設置和數據處理功能,并在日常信息管理事務工作中加以運用;熟悉PowerPoint2002的使用,能制作一般的演示文稿。
(4)懂得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以及Internet的連接方法;掌握IE網絡瀏覽器和Outlook Express電子郵件軟件的使用,了解網頁制作的方法,以解決世界工作中信息的共享、搜索和傳遞等問題。
3.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學中應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起來,講清基本概念,突出應用,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二、 學時分配表
章節內容 總學時 理論 實習
第一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16 12 4
§1-1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2
§1-2微型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4
§1-3 微型計算機的配置與主要技術指標 2
§1-4 微型計算機的使用常識與基本操作 2
§1-5 計算機病毒 2
實驗 4
第二章中文WindowsXP 26 20 6
§2-1 WindowsXP基礎知識與操作 4
§2-2 文件與文件夾管理 4
§2-3 快捷方式及管理 2
§2-4 磁盤操作 2
§2-5 WindowsXP的控制面板 4
§2-6 WindowsXP的附件 4
實驗 6
第三章 漢字輸入 14 10 4
§3-1 漢字輸入法概述 2
§3-2 WindowsXP漢字輸入的基本使用 2
§3-3 智能ABC輸入法 2
§3-4 五筆字型輸入法 4
實驗 4
第四章文字處理軟件Word2002 26 20 6
§4-1 Word2002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2
§4-2 文檔的輸入與編輯 4
§4-3 文檔的排版 4
§4-4 表格的制作 4
§4-5 圖文混排 4
§4-6 文檔打印 2
實驗 6
第五章 電子表格軟件Excel2002 21 16 5
§5-1 熟悉Excel2002 2
§5-2 輸入與編輯數據 4
§5-3 格式化工作表 4
§5-4 使用數據清單 4
§5-5 創建數據圖表 2
實驗 5
第六章 演示文稿制作軟件PowerPoint2002 12 8 4
§6-1 創建演示文稿 4
§6-2 演示文稿的組織和整理 2
§6-3 幻燈片放映與打印 2
實驗 4
第七章Internet基礎與應用 29 22 7
§7-1 Internet基礎 4
§7-2 連接Internet 4
§7-3 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 4
§7-4 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4
§7-5 網頁制作基礎 6
實驗 7
合 計 144 108 36
三、課程內容與要求
第一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教學要求:
1.了解計算機的發展、特點和應用領域,懂得計算機在文秘工作中的應用。
2.掌握微機硬件系統的基本配置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的基本概念,了解微機系統的主要技術指標。
3.熟悉微機系統的使用常識,掌握鍵盤和鼠標的基本操作,懂得計算機病毒的實質、特征和防治方法。
教學內容:
§1-1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一、計算機的產生和發展
二、計算機的特點和應用領域
三、計算機在文秘工作中的應用
§1-2 微型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一、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和工作過程
二、存儲器
三、計算機軟件系統
§1-3 微型計算機的配置與主要技術指標
一、微型計算機的基本配置
二、多媒體計算機概述
三、計算機的主要技術指標
§1-4 微型計算機的使用常識與基本操作
一、微型計算機的使用常識
二、鍵盤操作
三、鼠標操作
§1-5 計算機病毒
一、計算機病毒的實質
二、計算機病毒的特征
三、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防治
第二章 中文Windows XP
教學要求:
1. 掌握操作系統的作用以及Windows XP桌面、窗口、菜單等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2. 掌握文件、文件夾和快捷方式的基本概念,能較熟練地運用Windows資源管理器對它們進行創建、復制、移動、刪除、改名等管理,了解磁盤操作及磁盤管理工具的用途。
3. 能利用控制面板對桌面顯示、打印機、鍵盤和鼠標、日期和時間、字體管理等系統運行環境進行設置,了解Windows XP用戶帳戶的管理。
4. 初步熟悉寫字板、記事本、畫圖等Windows XP使用程序的使用。
教學內容:
§2-1 Windows XP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一、Windows XP在職發展過程
二、Windows XP的啟動與桌面簡介
三、窗口和對話框的組成及操作
四、菜單操作與快捷鍵
五、Windows XP的幫助和支持系統
六、注銷用戶和關閉計算機
§2-2 文件與文件夾管理
一、文件、文件夾的基本概念
二、剪貼板的使用
三、Windows資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
四、管理文件和文件夾
五、搜索文件或文件夾
六、運行程序與打開文檔
七、回收站的使用
§2-3快捷方式及其管理
一、快捷方式的基本概念
二、創建快捷方式
三、桌面快捷方式的管理
四、“開始”菜單項的管理
§2-4 磁盤操作
一、 磁盤格式化
二、 軟盤復制
三、 常用磁盤管理工具簡介
§2-5 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
一、 設置顯示屬性
二、 配置打印機
三、 設置鼠標和鍵盤
四、 設置日期和時間、區域和語言
五、 添加/刪除程序
六、 字體管理
七、 用戶帳戶管理
§2-6 Windows XP的附件
一、寫字板
二、記事本
三、畫圖
四、命令提示符
第二章 漢字輸入
教學要求:
1.了解計算機中漢字處理的大致過程和漢字輸入法的分類。
2.熟練掌握Windows XP中漢字輸入法的基本使用。
3.熟練掌握ABC或五筆字型輸入法的使用,能較快速地錄入漢字。
教學內容:
§3-1 漢字輸入法概述
一、 計算機處理漢字的大致過程
二、 漢字輸入法及其分類
三、 常用漢字輸入法簡介
§3-2 Windows XP漢字輸入法的基本使用
一、 輸入法的選用
二、 輸入法方式的切換
三、 外碼輸入窗口和候選窗口
四、 輸入法的管理
§3-3 智能ABC輸入法
一、 單字輸入
二、 詞組輸入
三、 自動造詞與“朦朧回憶”
四、 特殊符號的輸入
五、 雙打輸入法簡介
§3-4 五筆字型輸入法
一、 漢字的結構
二、 字根的鍵位分布
三、 表內字的輸入
四、 表外字的輸入
五、 簡碼與詞組輸入
六、 “萬能學習鍵”的使用
七、 難字拆分舉例
第四章 文字處理軟件Word2002
教學要求:
1.掌握Word2002的界面與基本操作。
2.能熟練地在Word2002中錄入文稿,掌握文檔的編輯、排版以及頁面設置、打印等操作。
3.掌握表格的制作、修改和格式化操作;掌握圖片的插入以及圖文混排的方法,并學會應用自選圖形、藝術字、文本框、公式編輯器等。
教學內容:
§4-1 Word2002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一、 文字處理軟件概述
二、 Word2002的啟動和退出
三、 Word2002的窗口組成
四、 Word2002的文件操作
§4-2 文檔的輸入與編輯
一、 文檔的輸入
二、 選定文本內容
三、 文本的移動、復制與刪除
四、 查找與替換
五、 撤消與恢復
六、 文檔的視圖
§4-3 文檔的排版
一、 字符格式化
二、 段落格式化
三、 頁面格式化
四、 高級排版技巧
§4-4 表格的制作
一、 表格的建立
二、 表格的調整和修改
三、 表格的格式化
四、 表格與文本的混合排版
§4-5 圖文混排
一、插入圖片
二、圖片的編輯處理
三、繪制圖形
四、藝術字體
五、數學公式
§4-6 文檔的打印
一、打印預覽
二、打印文檔
第五章 電子表格軟件Excel2002
教學要求:
1.懂得Excel2002的基本要領和工作表、工作簿的管理。
2.掌握Excel2002工作表的編輯和常用輸入技巧,能正確運用公式和函數來完成數據的基本運算。
3.掌握工作表的各種格式設置,以制作美觀、實用的數據表。
4.掌握數據清單的使用,能對工作表進行數據排序、篩選、分類匯總等管理與分析操作,并懂得數據圖表的意義及其創建、編輯。
教學內容:
§5-1 熟悉Excel2002
一、Excel2002概述
二、Excel2002的啟動與退出
三、Excel2002的窗口組成
四、管理工作表的工作簿
§5-2 輸入與編輯數據
一、輸入數據
二、數據輸入技巧
三、編輯工作表
四、使用公式
§5-3 格式化工作表
一、自動套用格式
二、使用“格式”工具欄
三、使用“單元格格式”對話框
四、調整行高和列寬及其他
§5-4 使用數據清單
一、建立數據清單
二、數據排序
三、數據查詢
四、數據的分類匯總
五、數據透視表報表簡介
§5-5 創建數據圖表
一、用圖表向導創建數據圖表
二、編輯數據圖表
第六章 演示文稿制作軟件PowerPoint2002
教學要求:
1.掌握PowerPoint2002的功能、創建演示文稿的方法,以及各種視圖方式下演示文稿的瀏覽和編輯特性。
2.熟悉幻燈片版式、設計模板、母板、配色方案的選擇使用,以及幻燈片的切換、動畫效果等動態效果的設置,并在制作簡單演示文稿中有效地運用。
3.了解掩飾文稿的打印與打包操作。
教學內容:
§6-1 創建演示文稿
一、 PowerPoint2002概述
二、 新建演示文稿
三、 制作簡單的演示文稿
§6-2 演示文稿的組織和處理
一、 PowerPoint2002的視圖
二、 演示文稿的外觀設計
§6-3 幻燈片放映與打印
一、 動態效果放映
二、 放映幻燈片
三、 幻燈片的打印和打包
第七章 Internet基礎與應用
教學要求:
1.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功能、分類和Internet的起源;掌握Internet的服務和地址系統。
2.懂得連接Internet的方法、撥號入網的條件機器所需的安裝、配置和連接的全過程。
3.掌握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瀏覽、搜索網上資源的方法,能使用Outlook Express 收發和管理電子郵件。
4.懂得有關網頁的基本概念和網頁制作的基本途徑;了解Word2002的網頁制作功能以及FrontPage2002和HTML基礎。
教學內容:
§7-1 Internet基礎
一、 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
二、 Internet的起源
三、 Internet的服務
四、 TCP/IP協議與Internet的地址
§7-2 連接Internet
一、 計算機連入Internet的方法
二、 電話撥號入網的條件
三、 調制解調器的安裝與配置
四、 創建撥號連接和配置TCP/IP
五、 撥號連接Internet
§7-3 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
一、 Internet Explorer概述
二、 瀏覽 Internet的基本方法
三、 主頁的保存與“收藏”
四、 使用搜索引擎
五、 IE的設置
§7-4 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一、 Outlook Express的界面
二、 電子郵件帳戶的創建與管理
三、 電子郵件的創建與收發
四、 通訊簿的使用與管理
§7-5 網頁制作基礎
一、 網頁制作概述
二、 Word2002的網頁制作功能
三、 FrontPage2002使用基礎
四、 HTML簡介
介紹一下網絡系統基礎知識~謝謝哈
最熱門的話題是INTERNET與異步傳輸模式ATM技術。
信息技術與網絡的應用已經成為衡量21世界國力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準。
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NII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
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和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企業網研究與應用的熱點。
計算機網絡建立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計算機資源的共享。計算機資源主要是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數據。
我們判斷計算機是或互連成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看它們是不是獨立的“自治計算機”。
分布式操作系統是以全局方式管理系統資源,它能自動為用戶任務調度網絡資源。
分布式系統與計算機網絡的主要是區別不在他們的物理結構,而是在高層軟件上。
按傳輸技術分為:1。廣播式網絡。2。點--點式網絡。
采用分組存儲轉發與路由選擇是點-點式網絡與廣播網絡的重要區別之一。
按規模分類:局域網,城域網與廣域網。
廣域網(遠程網)以下特點:
1 適應大容量與突發性通信的要求。
2 適應綜合業務服務的要求。
3 開放的設備接口與規范化的協議。
4 完善的通信服務與網絡管理。
X.25網是一種典型的公用分組交換網,也是早期廣域網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通信子網。
變化主要是以下3個方面:
1 傳輸介質由原來的電纜走向光纖。
2 多個局域網之間告訴互連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3 用戶設備大大提高。
在數據傳輸率高,誤碼率低的光纖上,使用簡單的協議,以減少網絡的延遲,而必要的差錯控制功能將由用戶設備來完成。這就是幀中續FR,Frame Relay技術產生的背景。
決定局域網特性的主要技術要素為網絡拓撲,傳輸介質與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從局域網介質控制方法的角度,局域網分為共享式局域網與交換式局域網。
城域網MAN介于廣域網與局域網之間的一種高速網絡。
FDDI是一種以光纖作為傳輸介質的高速主干網,它可以用來互連局域網與計算機。
各種城域網建設方案有幾個相同點:傳輸介質采用光纖,交換接點采用基于IP交換的高速路由交換機或ATM交換機,在體系結構上采用核心交換層,業務匯聚層與接入層三層模式。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主要是通信子網的拓撲構型。
網絡拓撲可以根據通信子網中通信信道類型分為:
4 點-點線路通信子網的拓撲。星型,環型,樹型,網狀型。
5 廣播式通信子網的拓撲??偩€型,樹型,環型,無線通信與衛星通信型。
傳輸介質是網絡中連接收發雙方的物理通路,也是通信中實際傳送信息的載體。
常用的傳輸介質為: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電纜和無線通信與衛星通信信道。
雙絞線由按規則螺旋結構排列的兩根,四根或八根絕緣導線組成。
屏蔽雙絞線STP和非屏蔽雙絞線UTP。
屏蔽雙絞線由外部保護層,屏蔽層與多對雙絞線組成。
非屏蔽雙絞線由外部保護層,多對雙絞線組成。
三類線,四類線,五類線。
雙絞線用做遠程中續線,最大距離可達15公里;用于100Mbps局域網時,與集線器最大距離為100米。
同軸電纜由內導體,外屏蔽層,絕緣層,外部保護層。
分為:基帶同軸電纜和寬帶同軸電纜。
單信道寬帶:寬帶同軸電纜也可以只用于一條通信信道的高速數字通信。
光纖電纜簡稱為光纜。
由光纖芯,光層與外部保護層組成。
在光纖發射端,主要是采用兩種光源:發光二極管LED與注入型激光二極管ILD。
光纖傳輸分為單模和多模。區別在與光釬軸成的角度是或分單與多光線傳播。
單模光纖優與多模光纖。
電磁波的傳播有兩種方式:1。是在空間自由傳播,既通過無線方式。
2。在有限的空間,既有線方式傳播。
移動通信:移動與固定,移動與移動物體之間的通信。
移動通信手段:
1 無線通信系統。
2 微波通信系統。
頻率在100MHz-10GHz的信號叫做微波信號,它們對應的信號波長為3m-3cm。
3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多址接入方法主要是有:頻分多址接入FDMA,時分多址接入TDMA與碼分多址接入CDMA。
4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商用通信衛星一般是被發射在赤道上方35900km的同步軌道上
描述數據通信的基本技術參數有兩個:數據傳輸率與誤碼率。
數據傳輸率是描述數據傳輸系統的重要指標之一。S=1/T。
對于二進制信號的最大數據傳輸率Rmax與通信信道帶寬B(B=f,單位是Hz)的關系可以寫為: Rmax=2*f(bps)
在有隨機熱噪聲的信道上傳輸數據信號時,數據傳輸率Rmax與信道帶寬B,信噪比S/N關系為: Rmax=B*LOG⒉(1+S/N)
誤碼率是二進制碼元在數據傳輸系統中被傳錯的概率,它在數值上近似等于:
Pe=Ne/N(傳錯的除以總的)
對于實際數據傳輸系統,如果傳輸的不是二進制碼元,要折合為二進制碼元來計算。
這些為網絡數據傳遞交換而指定的規則,約定與標準被稱為網絡協議。
協議分為三部分:語法。語義。時序。
將計算機網絡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絡中采用層次結構,可以有以下好處:
1 各層之間相互獨立。
2 靈活性好。
3 各層都可以采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各層實現技術的改變不影響其他各層。
4 易于實現和維護。
5 有利于促進標準化。
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既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中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與應用的可移植性。
OSI 標準制定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小問題,這就是分層的體系結構辦法。在OSI中,采用了三級抽象,既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協議規格說明。
OSI七層:
2 物理層:主要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遞比特流。
3 數據鏈路層。在通信實體之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采用差錯控制,流量控制方法。
4 網絡層:通過路由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
5 傳輸層: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務,透明的傳送報文。
6 會話層:組織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并管理數據的交換。
7 表示層: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
8 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最高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
TCP/IP參考模型可以分為:應用層,傳輸層,互連層,主機-網絡層。
互連層主要是負責將源主機的報文分組發送到目的主機,源主機與目的主機可以在一個網上,也可以不在一個網上。
傳輸層主要功能是負責應用進程之間的端到端的通信。
TCP/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定義了兩種協議,既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是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協議。UDP協議是無連接的不可靠協議。
主機-網絡層負責通過網絡發送和接受IP數據報。
按照層次結構思想,對計算機網絡模塊化的研究結果是形成了一組從上到下單向依賴關系的協議棧,也叫協議族。
應用層協議分為:
1。一類依賴于面向連接的TCP。
2.一類是依賴于面向連接的UDP協議。
10 另一類既依賴于TCP協議,也可以依賴于UDP協議。
NSFNET采用的是一種層次結構,可以分為主干網,地區網與校園網。
作為信息高速公路主要技術基礎的數據通信網具有以下特點:
1 適應大容量與突發性通信的要求。
2 適應綜合業務服務的要求。
3 開放的設備接口與規范化的協議。
4 完善的通信服務與網絡管理。
人們將采用X。25建議所規定的DTE與DCE接口標準的公用分組交換網叫做X。25網。
幀中繼是一種減少接點處理時間的技術。
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B-ISDN與N-ISDN的區別主要在:
2 N是以目前正在使用的公用電話交換網為基礎,而B是以光纖作為干線和用戶環路傳輸介質。
3 N采用同步時分多路復用技術,B采用異步傳輸模式ATM技術。
4 N各通路速率是預定的,B使用通路概念,速率不預定。
異步傳輸模式ATM是新一代的數據傳輸與分組交換技術,是當前網絡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熱點問題。
ATM技術的主要特點是:
3 ATM是一種面向連接的技術,采用小的,固定長度的數據傳輸單元。
4 各類信息均采用信元為單位進行傳送,ATM能夠支持多媒體通信。
5 ATM以統計時分多路復用方式動態的分配網絡,網絡傳輸延遲小,適應實時通信的要求。
6 ATM沒有鏈路對鏈路的糾錯與流量控制,協議簡單,數據交換率高。
7 ATM的數據傳輸率在155Mbps-2。4Gbps。
促進ATM發展的要素:
2 人們對網絡帶寬要求的不斷增長。
3 用戶對寬帶智能使用靈活性的要求。
4 用戶對實時應用的需求。
5 網絡的設計與組建進一步走向標準化的需求。
一個國家的信息高速路分為:國家寬帶主干網,地區寬帶主干網與連接最終用戶的接入網。
解決接入問題的技術叫做接入技術。
可以作為用戶接入網三類:郵電通信網,計算機網絡(最有前途),廣播電視網。
網絡管理包括五個功能: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計費管理和安全管理。
代理位于被管理的設備內部,它把來自管理者的命令或信息請求轉換為本設備特有的指令,完成管理者的指示,或返回它所在設備的信息。
管理者和代理之間的信息交換可以分為兩種:從管理者到代理的管理操作;從代理到管理者的事件通知。
配置管理的目標是掌握和控制網絡和系統的配置信息以及網絡各設備的狀態和連接管理?,F代網絡設備由硬件和設備驅動組成。
配置管理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增強網絡管理者對網絡配置的控制,它是通過對設備的配置數據提供快速的訪問來實現的。
故障就是出現大量或嚴重錯誤需要修復的異常情況。故障管理是對計算機網絡中的問題或故障進行定位的過程。
故障管理最主要的作用是通過提供網絡管理者快速的檢查問題并啟動恢復過程的工具,使網絡的可靠性得到增強。故障標簽就是一個監視網絡問題的前端進程。
性能管理的目標是衡量和呈現網絡特性的各個方面,使網絡的性能維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性能管理包括監視和調整兩大功能。
記費管理的目標是跟蹤個人和團體用戶對網絡資源的使用情況,對其收取合理的費用。
記費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網絡管理者能測量和報告基于個人或團體用戶的記費信息,分配資源并計算用戶通過網絡傳輸數據的費用,然后給用戶開出帳單。
安全管理的目標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控制對網絡的訪問,以保證網絡不被侵害,并保證重要的信息不被未授權用戶訪問。
安全管理是對網絡資源以及重要信息訪問進行約束和控制。
在網絡管理模型中,網絡管理者和代理之間需要交換大量的管理信息,這一過程必須遵循統一的通信規范,我們把這個通信規范稱為網絡管理協議。
網絡管理協議是高層網絡應用協議,它建立在具體物理網絡及其基礎通信協議基礎上,為網絡管理平臺服務。
目前使用的標準網絡管理協議包括: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公共管理信息服務/協議CMIS/CMIP,和局域網個人管理協議LMMP等。
SNMP采用輪循監控方式。代理/管理站模式。
管理節點一般是面向工程應用的工作站級計算機,擁有很強的處理能力。代理節點可以是網絡上任何類型的節點。SNMP是一個應用層協議 ,在TCP/IP網絡中,它應用傳輸層和網絡層的服務向其對等層傳輸信息。
CMIP的優點是安全性高,功能強大,不僅可用于傳輸管理數據,還可以執行一定的任務。
信息安全包括5個基本要素: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與可審查性。
3 D1級。D1級計算機系統標準規定對用戶沒有驗證。例如DOS。WINDOS3。X及WINDOW 95(不在工作組方式中)。Apple的System7。X。
4 C1級提供自主式安全保護,它通過將用戶和數據分離,滿足自主需求。
C1級又稱為選擇安全保護系統,它描述了一種典型的用在Unix系統上的安全級別。
C1級要求硬件有一定的安全級別,用戶在使用前必須登陸到系統。
C1級的防護的不足之處在與用戶直接訪問操作系統的根。
9 C2級提供比C1級系統更細微的自主式訪問控制。為處理敏感信息所需要的最底安全級別。C2級別還包含有受控訪問環境,該環境具有進一步限制用戶執行一些命令或訪問某些文件的權限,而且還加入了身份驗證級別。例如UNIX系統。XENIX。Novell 3。0或更高版本。WINDOWS NT。
10 B1級稱為標記安全防護,B1級支持多級安全。標記是指網上的一個對象在安全保護計劃中是可識別且受保護的。B1級是第一種需要大量訪問控制支持的級別。安全級別存在保密,絕密級別。
11 B2又稱為結構化保護,他要求計算機系統中的所有對象都要加上標簽,而且給設備分配安全級別。B2級系統的關鍵安全硬件/軟件部件必須建立在一個形式的安全方法模式上。
12 B3級又叫安全域,要求用戶工作站或終端通過可信任途徑連接到網絡系統。而且這一級采用硬件來保護安全系統的存儲區。
B3級系統的關鍵安全部件必須理解所有客體到主體的訪問,必須是防竄擾的,而且必須足夠小以便分析與測試。
30 A1 最高安全級別,表明系統提供了最全面的安全,又叫做驗證設計。所有來自構成系統的部件來源必須有安全保證,以此保證系統的完善和安全,安全措施還必須擔保在銷售過程中,系統部件不受傷害。
網絡安全從本質上講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安全。凡是涉及到網絡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絡安全的研究領域。
安全策約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為保證提供一定級別的安全保護所必須遵守的規則。安全策約模型包括了建立安全環境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威嚴的法律,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
網絡安全是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以及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會由于偶然或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能連續,可靠和正常的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
保證安全性的所有機制包括以下兩部分:
1 對被傳送的信息進行與安全相關的轉換。
2 兩個主體共享不希望對手得知的保密信息。
安全威脅是某個人,物,事或概念對某個資源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所造成的危害。某種攻擊就是某種威脅的具體實現。
安全威脅分為故意的和偶然的兩類。故意威脅又可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類。
中斷是系統資源遭到破壞或變的不能使用。這是對可用性的攻擊。
截取是未授權的實體得到了資源的訪問權。這是對保密性的攻擊。
修改是未授權的實體不僅得到了訪問權,而且還篡改了資源。這是對完整性的攻擊。
捏造是未授權的實體向系統中插入偽造的對象。這是對真實性的攻擊。
被動攻擊的特點是偷聽或監視傳送。其目的是獲得正在傳送的信息。被動攻擊有:泄露信息內容和通信量分析等。
主動攻擊涉及修改數據流或創建錯誤的數據流,它包括假冒,重放,修改信息和拒絕服務等。
假冒是一個實體假裝成另一個實體。假冒攻擊通常包括一種其他形式的主動攻擊。 重放涉及被動捕獲數據單元以及后來的重新發送,以產生未經授權的效果。
修改消息意味著改變了真實消息的部分內容,或將消息延遲或重新排序,導致未授權的操作。
拒絕服務的禁止對通信工具的正常使用或管理。這種攻擊擁有特定的目標。另一種拒絕服務的形式是整個網絡的中斷,這可以通過使網絡失效而實現,或通過消息過載使網絡性能降低。
防止主動攻擊的做法是對攻擊進行檢測,并從它引起的中斷或延遲中恢復過來。
從網絡高層協議角度看,攻擊方法可以概括為:服務攻擊與非服務攻擊。
服務攻擊是針對某種特定網絡服務的攻擊。
非服務攻擊不針對某項具體應用服務,而是基于網絡層等低層協議進行的。
非服務攻擊利用協議或操作系統實現協議時的漏洞來達到攻擊的目的,是一種更有效的攻擊手段。
網絡安全的基本目標是實現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合法性。
主要的可實現威脅:
3 滲入威脅:假冒,旁路控制,授權侵犯。
4 植入威脅:特洛伊木馬,陷門。
病毒是能夠通過修改其他程序而感染它們的一種程序,修改后的程序里面包含了病毒程序的一個副本,這樣它們就能繼續感染其他程序。
網絡反病毒技術包括預防病毒,檢測病毒和消毒三種技術。
1 預防病毒技術。
它通過自身長駐系統內存,優先獲得系統的控制權,監視和判斷系統中是或有病毒存在,進而阻止計算機病毒進入計算機系統對系統進行破壞。這類技術有:加密可執行程序,引導區保護,系統監控與讀寫控制。
2.檢測病毒技術。
通過對計算機病毒的特征來進行判斷的技術。如自身效驗,關鍵字,文件長度的變化等。
3.消毒技術。
通過對計算機病毒的分析,開發出具有刪除病毒程序并恢復原元件的軟件。
網絡反病毒技術的具體實現方法包括對網絡服務器中的文件進行頻繁地掃描和檢測,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對網絡目錄以及文件設置訪問權限等。
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管理三個原則:
1 多人負責原則。
2 任期有限原則。
3 職責分離原則。
保密學是研究密碼系統或通信安全的科學,它包含兩個分支:密碼學和密碼分析學。
需要隱藏的消息叫做明文。明文被變換成另一種隱藏形式被稱為密文。這種變換叫做加密。加密的逆過程叫組解密。對明文進行加密所采用的一組規則稱為加密算法。對密文解密時采用的一組規則稱為解密算法。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通常是在一組密鑰控制下進行的,加密算法所采用的密鑰成為加密密鑰,解密算法所使用的密鑰叫做解密密鑰。
密碼系統通常從3個獨立的方面進行分類:
1 按將明文轉化為密文的操作類型分為:置換密碼和易位密碼。
所有加密算法都是建立在兩個通用原則之上:置換和易位。
2 按明文的處理方法可分為:分組密碼(塊密碼)和序列密碼(流密碼)。
3 按密鑰的使用個數分為:對稱密碼體制和非對稱密碼體制。
如果發送方使用的加密密鑰和接受方使用的解密密鑰相同,或從其中一個密鑰易于的出另一個密鑰,這樣的系統叫做對稱的,但密鑰或常規加密系統。如果發送放使用的加密密鑰和接受方使用的解密密鑰不相同,從其中一個密鑰難以推出另一個密鑰,這樣的系統就叫做不對稱的,雙密鑰或公鑰加密系統。
分組密碼的加密方式是首先將明文序列以固定長度進行分組,每一組明文用相同的密鑰和加密函數進行運算。
分組密碼設計的核心上構造既具有可逆性又有很強的線性的算法。
序列密碼的加密過程是將報文,話音,圖象,數據等原始信息轉化成明文數據序列,然后將它同密鑰序列進行異或運算。生成密文序列發送給接受者。
數據加密技術可以分為3類:對稱型加密,不對稱型加密和不可逆加密。
對稱加密使用單個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或解密。
不對稱加密算法也稱為公開加密算法,其特點是有兩個密鑰,只有兩者搭配使用才能完成加密和解密的全過程。
不對稱加密的另一用法稱為“數字簽名”,既數據源使用其私有密鑰對數據的效驗和或其他與數據內容有關的變量進行加密,而數據接受方則用相應的公用密鑰解讀“數字簽名”,并將解讀結果用于對數據完整性的檢驗。
不可逆加密算法的特征是加密過程不需要密鑰,并且經過加密的數據無法被解密,只有同樣輸入的輸入數據經過同樣的不可逆算法才能得到同樣的加密數據。
加密技術應用于網絡安全通常有兩種形式,既面向網絡和面向應用程序服務。
面向網絡服務的加密技術通常工作在網絡層或傳輸層,使用經過加密的數據包傳送,認證網絡路由及其其他網絡協議所需的信息,從而保證網絡的連通性和可用性不受侵害。
面向網絡應用程序服務的加密技術使用則是目前較為流行的加密技術的使用方法。
從通信網絡的傳輸方面,數據加密技術可以分為3類:鏈路加密方式,節點到節點方式和端到端方式。
鏈路加密方式是一般網絡通信安全主要采用的方式。
節點到節點加密方式是為了解決在節點中數據是明文的缺點,在中間節點里裝有加,解密的保護裝置,由這個裝置來完成一個密鑰向另一個密鑰的變換。
在端到端機密方式中,由發送方加密的數據在沒有到達最終目的節點之前是不被解密的。
試圖發現明文或密鑰的過程叫做密碼分析。
算法實際進行的置換和轉換由保密密鑰決定。
密文由保密密鑰和明文決定。
對稱加密有兩個安全要求:
1 需要強大的加密算法。
2 發送方和接受方必須用安全的方式來獲得保密密鑰的副本。
常規機密的安全性取決于密鑰的保密性,而不是算法的保密性。
IDEA算法被認為是當今最好最安全的分組密碼算法。
公開密鑰加密又叫做非對稱加密。
公鑰密碼體制有兩個基本的模型,一種是加密模型,一種是認證模型。
通常公鑰加密時候使用一個密鑰,在解密時使用不同但相關的密鑰。
常規加密使用的密鑰叫做保密密鑰。公鑰加密使用的密鑰對叫做公鑰或私鑰。
RSA體制被認為是現在理論上最為成熟完善的一種公鑰密碼體制。
密鑰的生存周期是指授權使用該密鑰的周期。
在實際中,存儲密鑰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將其放在物理上安全的地方。
密鑰登記包括將產生的密鑰與特定的應用綁定在一起。
密鑰管理的重要內容就是解決密鑰的分發問題。
密鑰銷毀包括清除一個密鑰的所有蹤跡。
密鑰分發技術是將密鑰發送到數據交換的兩方,而其他人無法看到的地方。
數字證書是一條數字簽名的消息,它通常用與證明某個實體的公鑰的有效性。數字證書是一個數字結構,具有一種公共的格式,它將某一個成員的識別符和一個公鑰值綁定在一起。人們采用數字證書來分發公鑰。
序列號:由證書頒發者分配的本證書的唯一標示符。
認證是防止主動攻擊的重要技術,它對于開放環境中的各種信息系統的安全有重要作用。
認證是驗證一個最終用戶或設備的聲明身份的過程。
主要目的為:
4 驗證信息的發送者是真正的,而不是冒充的,這稱為信源識別。
5 驗證信息的完整性,保證信息在傳送過程中未被竄改,重放或延遲等。
認證過程通常涉及加密和密鑰交換。
帳戶名和口令認證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種認證方式。
授權是把訪問權授予某一個用戶,用戶組或指定系統的過程。
訪問控制是限制系統中的信息只能流到網絡中的授權個人或系統。
有關認證使用的技術主要有:消息認證,身份認證和數字簽名。
消息認證的內容包括為:
1 證實消息的信源和信宿。
2 消息內容是或曾受到偶然或有意的篡改。
3 消息的序號和時間性。
消息認證的一般方法為:產生一個附件。
身份認證大致分為3類:
1 個人知道的某種事物。
2 個人持證
3 個人特征。
口令或個人識別碼機制是被廣泛研究和使用的一種身份驗證方法,也是最實用的認證系統所依賴的一種機制。
為了使口令更加安全,可以通過加密口令或修改加密方法來提供更強健的方法,這就是一次性口令方案,常見的有S/KEY和令牌口令認證方案。
持證為個人持有物。
數字簽名的兩種格式:
2 經過密碼變換的被簽名信息整體。
3 附加在被簽消息之后或某個特定位置上的一段簽名圖樣。
對與一個連接來說,維持認證的唯一辦法是同時使用連接完整*** 。
防火墻總體上分為包過濾,應用級網關和代理服務等幾大類型。
數據包過濾技術是在網絡層對數據包進行選擇。
應用級網關是在網絡應用層上建立協議過濾和轉發功能。
代理服務也稱鏈路級網關或TCP通道,也有人將它歸于應用級網關一類。
防火墻是設置在不同網絡或網絡安全域之間的一系列不見的組合。它可以通過檢測,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墻的數據流,盡可能的對外部屏蔽網絡內部的消息,結構和運行情況,以此來實現網絡的安全保護。
防火墻的設計目標是:
1 進出內部網的通信量必須通過防火墻。
2 只有那些在內部網安全策約中定義了的合法的通信量才能進出防火墻。
3 防火墻自身應該防止滲透。
防火墻能有效的防止外來的入侵,它在網絡系統中的作用是:
1 控制進出網絡的信息流向和信息包。
2 提供使用和流量的日志和審記。
3 隱藏內部IP以及網絡結構細節。
4 提供虛擬專用網功能。
通常有兩種設計策約:允許所有服務除非被明確禁止;禁止所有服務除非被明確允許。
防火墻實現站點安全策約的技術:
3 服務控制。確定在圍墻外面和里面可以訪問的INTERNET服務類型。
4 方向控制。啟動特定的服務請求并允許它通過防火墻,這些操作具有方向性。
5 用戶控制。根據請求訪問的用戶來確定是或提供該服務。
6 行為控制??刂迫绾问褂媚撤N特定的服務。
影響防火墻系統設計,安裝和使用的網絡策約可以分為兩級:
高級的網絡策約定義允許和禁止的服務以及如何使用服務。
低級的網絡策約描述了防火墻如何限制和過濾在高級策約中定義的服務。
請教,局域網基礎知識
10base是10M比特率,
Base是基帶信號,
T是Twist,雙絞線的意思,
10base5;是原始的以太網標準,使用直徑10mm的50歐姆粗同軸電纜,總線拓撲結構,站點網卡的接口為DB-15連接器,通過AUI電纜,用MAU裝置栓接到同軸電纜上,末端用50歐姆/1W的電阻端接(一端接在電氣系統的地線上);每個網段允許有10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大允許距離為500m,網絡直徑為2500m,既可由5個500m長的網段和4個中繼器組成。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采用曼徹斯特編碼傳輸數據。
10Base2;是為降低10base5的安裝成本和復雜性而設計的。使用廉價的R9-58型 50歐姆細同軸電纜,總線拓撲結構,網卡通過T形接頭連接到細同軸電纜上,末端連接50歐姆端接器;每個網段允許3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 大允許距離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設計能力,允許的最大網絡直徑為5x185=925m。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采用曼徹斯特 編碼傳輸數據。與10base5相比,10Base2以太網更容易安裝,更容易增加新站點,能大幅度降低費用。
10base-T;是1990年通過的以太網物理層標準。10base-T使用兩對非屏蔽雙絞 線,一對線發送數據,另一對線接收數據,用RJ-45模塊作為端接器,星形拓撲結構,信號頻率為20MHz,必須使用3類或更好的UTP電纜; 布線按照EIA568標準,站點—中繼器和中繼器—中繼器的最大距離為100m。保持了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的設計能力,使10base-T局域 網的最大直徑為500m。10Base-T的集線器和網卡每16秒就發出“滴答”(Hear-beat)脈沖,集線器和網卡都要監聽此脈沖,收到“滴答” 信號表示物理連接已建立,10base-T設備通過LED向網絡管理員指示鏈路是否正常。雙絞線以太網是以太網技術的主要進步之一,10base-T因為價格便宜、配置靈活和易于管理而流行起來,現在占整個以太網銷售量的90%以上。
10base-F;是使用光纜的以太網,使用雙工光纜,一條光纜用于發送數據, 另一條用于接收;使用ST連接器,星形拓撲結構;網絡直徑為2500m,定義了4種不同的規范:
10Base-FL;是10base-F中使用最多的部分,只有10base-FL連接時,光纜鏈路 段的長度可達到2000m,與FOIRL設備混用時,混合段的長度可達1000m。
10Base-FB;是用來說明一個同步信令骨干網段,用于在一個跨越遠距離的 轉發主干網系統中將專用的10Base-FB同步信令中繼器連接在一起。單個10base-FB網段最長可達2000m。
10Base-FP;是用來說明點對點的連接方式,一個網段的長度可達500m。一個光 纜無源星形耦合器最多可連接33臺計算機。
100base-T;是以太網標準的100M版,1995年5月正式通過了快速以太網/100Bas e-T規范,即IEEE 802.3u標準,是對IEEE802.3的補充。與10base-T一樣采用星形拓撲結構,但100Base-T包含4個不同的物理層規范, 并且包含了網絡拓撲方面的許多新規則。
100Base-TX;使用兩對5類非屏蔽雙絞線或1類屏蔽雙絞線,一對用于發送數 據,另一對用于接收數據,最大網段長度為100m,布線符合EIA568標準;采用4B/5B編碼法,使其可以125MHz的串行數據流來傳送數據; 使用MLT-3(多電平傳輸-3)波形法來降低信號頻率到125/3=41.6MHz。100Base-TX使100Base-T中使用最廣的物理層規范。
100Base-FX;使用多模(62.5或125um)或單模光纜,連接器可以是MIC/FDDI 連接器、ST連接器或廉價的SC連接器;最大網段長度根據連接方式不同而變化,例如:對于多模光纖的交換機-交換機連接或交換機-網卡 連接最大允許長度為412m,如果是全雙工鏈路,則可達到2000m。100Base-FX主要用于高速主干網,或遠距離連接,或有強電氣干擾的環 境,或要求較高安全保密鏈接的環境。
100Base-T4;是為了利用大量的3類音頻級布線而設計的。它使用4對雙絞線, 3對用于同時傳送數據,第4對線用于沖突檢測時的接收信道,信號頻率為25MHz,因而可以使用數據級3、4或5類非屏蔽雙絞線,也可使用音 頻級3類線纜。最大網段長度為100m,采用EIA568布線標準;由于沒有專用的發送或接收線路,所以100Base-T4不能進行全雙工操作; 100base-T4采用比曼徹斯特編碼法高級的多的6B/6T編碼法。
100Base-T2;隨著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只用2對3類UTP 線就可以傳送100Mbps的數據,因而針對100Base-T4不能實現全雙工的缺點,IEEE開始制定100Base-T2標準。100Base-T2 采用2對音頻或數據級3、4或5類UTP電纜,一對用于發送數據,另一對用于接收數據,可實現全雙工操作;采用RJ45連接器,最長網段為 100m,符合EIA568布線標準。采用名為PAM5x5的5電平編碼方案。
千兆以太網:IEEE802.3z具有下列千兆以太網標準:
(1)1000Base-SX;1000Base-SX只支持多模光纖,可以采用直徑為62.5um或50um的多模光纖,工作波長為770-860nm,傳輸距離為220-550m。
(2)1000Base-LX 2 多模光纖;1000Base-LX可以采用直徑為62.5um或50um的多模光纖,工作波長范圍為1270-1355nm,傳輸距離為550m。
單模光纖;1000Base-LX可以支持直徑為9um或10um的單模光纖,工作波長范圍為1270-1355nm,傳輸距離為5km左右。
(3)1000Base-CX采用150歐屏蔽雙絞線(STP),傳輸距離為25m。
IEEE802.3ab標準
1000Base-T是100Base-T自然擴展,與10Base-T、100Base-T完全兼容。不過,在5類UTP上達到1000Mbit/s的傳輸速率需要解決5類UTP的串擾和衰減問題,因此,使得IEEE802.3ab工作組的開發任務要比IEEE802.3z復雜些。
誰有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的
一、是非題(請在括號內,正確的劃/,錯的劃\)(每個2分,共20
分)
1. 網絡管理首先必須有網絡地址,即具有國際標準的數字編碼IP地址。()
2.微軟(MicroSoft)公司內部采用NetBEUI網絡協議。()
3.網絡域名也可以用中文名稱來命名。()
4.路由器技術規范屬于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協議。()
5.外置式調制解調器,一般應該接在計算機的串行口上。()
6.Novell公司的Netware采用IPX/SPX協議。()
7.Linux操作系統適合作網絡服務器的基本平臺工作。()
8.ATM網絡的“打包”最大特點是“小步快跑”的快速分組交換方式。()
9.由于IP地址是數字編碼,不易記憶。()
10.網絡中機器的標準名稱包括域名和主機名,采取多段表示方法,各段間用圓點分開。
()
(1047號)計算機網絡試題第1頁(共6頁)
二、選擇題(除題目特殊說明是多選題外,其他均為單選題。單選題
在前括號內選擇最確切的一項作為答案劃一個句,多劃按錯論)
(每個2分,共40分)
1.(多選題:十選七)計算機網絡在工作時的關鍵技術之一是要有()管理。目前國際
標準沿用的是(),大約能容納()地址,但目前世界上有約()人口,不夠每人一
個地址,更不用說除分配給個人使用外,還需要更多的類似家電等設備用地址要求接入
(),現已開始研究的()將要求容納()。
A.40多億個; B.50多億個;
C.IPV6標準; D.無限制的地址數;
E.IPv4標準; F.因特網;
G.80多億; H. 70多億;
I.60多億 J.網絡地址
2.(多選題:十二選五)在ISO/OSI參考模型中,同層對等實體問進行信息交換時必須遵
守的規則稱為(),相鄰層間進行信息交換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稱為(),相鄰層間進行
信息交換時使用的一組操作原語稱為()。()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信息傳
送,它利用()層提供的服務來完成此功能。
A.接口;B.協議;C.服務;D.關系;
E.調用;F.連接;G.表示;H.數據鏈路;
I.網絡;J.會話;K.運輸;L.應用。
3.因特網的核心協議是()
A. TCP/IP B. IPX/SPX協議
4.(多選題:五選四)數據通信中,頻帶傳輸時可采用()技術的調制解調順;基帶傳輸
的編碼方式可采用();脈沖編碼調制可采用()技術;多路復用時可采用()方
法。
A.差分PCM;B.相移鍵控法PSK;
C.差分曼徹期特編碼;D.CRC;
E. FDM。
(1047號)計算機網絡試題第2頁(共6頁)
5.(多選題:五選三)隨著電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出現了所謂“三網融合”的趨勢,
三網是()、()、()。
A.傳統電信網;
B.衛星通信網;
C.有線電視網;
D.計算機網(主要指互聯網);
E.無線廣播網。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計算機網絡技術是_和_技術的結合。
2.網絡上軟硬件共享資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和______等。
3.試列舉四種主要的網絡互連設備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4.結構化布線系統主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高層協議在七層網絡參考模型層次中涉及以下三層是: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1047號)計算機網絡試題第3頁(共6頁)
四、簡答題(2分)
1.OSI標準的中英文全稱是什么?
2.試比較網絡互連設備同橋、路由器、網間協議變換器在對應協議層功能方面的主要區
別。
(1047號)計算機網絡試題第4頁(共6頁)
3.網絡管理的主要范圍是什么?
4.網絡防病毒技術主要內容是什么?
(1047號)計算機網絡試題第5頁(共6頁)
5.簡要說明電路交換和存儲轉發交換這兩種交換方式,并加以比較。
( 1047號)計算機網絡試題第 6頁(共 6頁)
一、 判斷題
1、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的通信的規則。
2、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接口提供的。
3、一個信道的帶寬越寬,則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傳輸的信息量越小。
4、同一種媒體內傳輸信號的時延值在信道長度固定了以后是不可變的,不可能通過減低時延來增加容量。
5、數據鏈路不等同于鏈路,它在鏈路上加了控制數據傳輸的規程。
6、數據報服務是一種面向連接服務。
7、網絡層的任務是選擇合適的路由,使分組能夠準確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地。
8、網絡層的功能是在端節點和端節點之間實現正確無誤的信息傳送。
9、IP地址包括網絡號和主機號,所有的IP地址都是24位的唯一編碼。
10.一個網絡上的所有主機都必須有相同的網絡號。
11.通信子網的最高層是網絡層。
12.虛擬局域網的覆蓋范圍受距離限制。
13.對于虛擬局域網,由一個站點發送的廣播信息幀只能發送到具有相同虛擬網號的其它站點,而其它虛擬局 域網的站點則接收不到該廣播信息幀。
14.虛擬局域網的覆蓋范圍不受距離限制,但虛擬局域網網絡安全性不如普通局域網。
15.由于ISDN實現了端到端的數字連接,它能夠支持包括話音、數據、 文字、圖像在內的各種綜合業務。
16.幀中繼是一種高性能的局域網協議。
17.網橋是一個局域網與另一個局域網之間建立連接的橋梁,通常分為兩種:透明網橋、源路由網橋。前者通常用于互聯網以太網分段,后者通常用于令牌環分段。
二、填空題
1. 計算機網絡由 子網和 子網組成。
2. 在典型的計算機網絡中,信息以 為單位進行傳遞,其主要結構由 、
、 。
3. 是各層向它的上層提供的一組原語, 是定義同層對等實體之間交換的幀、分組和報文格式及意義的一組規則。
4. 數據鏈路層的信息傳送格式是 。
5. 網絡層的信息傳送格式是 。
6. 運輸層的信息傳送格式是
7.TCP/IP網絡模型的四層結構,從底到上分別是鏈路層、 、 、 。
8.按傳輸技術可將網絡分為兩類,即 、 。
9.從通信的角度看,各層所提供的服務可分為兩大類,即 、 。
10.計算機網絡中的三種信道連接方式分別為 、 共享信道、
11.ATM網絡采用 拓撲結構。
12.廣域網一般由 和 組成。
13.在廣域網中傳送的數據單元稱為 。
14.在一個計算機網絡中,當連接不同類型而協議差別又較大的網絡時則要選用
設備。
15. 一般HTML文件的后綴名為 或 。
三、 選擇題
1.雙絞線可以用來作為 的傳輸介質。( )
A、只是模擬信號 B、只是數字信號
C、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 D、模擬信號和基帶信號
2.傳輸介質是通信網絡中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的( )通路。
A、物理 B、邏輯 C、虛擬 D、數字
3.目前廣泛應用與局部網絡中的50歐姆電纜,主要用于( )傳送。
A、基帶數字信號50歐姆 B、頻分多路復用FDM的模擬信號
C、頻分多路復用FDM的數字信號 D、頻分多路復用FDM的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
4.傳送速率單位“b/s”代表( )
A、bytes per second B、bits per second
C、baud per second D、billion per second
5.光纜適合于( )
A、沿管道尋找路徑 B、在危險地帶使用
C、移動式視象應用 D、無電磁干擾的環境應用
6.當前使用的IP地址是 比特。( )
A、16 B、32 C、48 D、128
7.在哪個范圍內的計算機網絡可稱之為局域網:( )
A、在一個樓宇 B、在一個城市 C、在一個國家 D、在全世界
8.下列不屬于局域網層次的是:( )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傳輸層 D、網絡層
9.LAN是 的英文縮寫。( )
A、網絡 B、網絡操作系統 C、局域網 D、實時操作系統
10.在OSI模型中,提供路由選擇功能的層次是( )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應用層
11.TCP的主要功能是( )
A、進行數據分組 B、保證可靠傳輸
C、確定數據傳輸路徑 D、提高傳輸速度
12.C類IP地址的最高三個比特位,從高到低依次是( )
A、010 B、110 C、100 D、101
13.下列不屬于廣域網的是:( )
A、電話網 B、ISDN C、以太網 D、X.25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
14.PPP是哪種類型的協議?( )
A、面向比特 B、面向字符 C、面向字 D、面向數字
15.局域網中的MAC與OSI參考模型哪一層相對應?( )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傳輸層
16.IEEE 802標準中,規定了CSMA/CD訪問控制方法和物理層技術規范的是:( )
A、802.1A B、802.2 C、802.1B D、802.3
17.ATM網絡采用的是 拓撲結構。( )
A、星形 B、總線形 C、環形 D、樹形
18.IP協議提供的是 類型。( )
A、面向連接的數據報服務 B、無連接的數據報服務
C、面向連接的虛電路服務 D、無連接的虛電路服務
19.網橋工作于 用于將兩個局域網連接在一起并按MAC地址轉發幀。( )
A、物理層 B、網絡層 C、數據鏈路層 D、傳輸層
20.路由器工作于 ,用于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絡。( )
A、物理層 B、網絡層 C、數據鏈路層 D、傳輸層
21.超文本的含義是( )
A、該文本中含有聲音 B、該文本中含有二進制數
C、該文本中含有鏈接到其他文本的連接點 D、該文本中含有圖像
22.Internet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網絡中最流行的 模式,大大增強了網絡信息服務的靈活性。( )
A、主機/終端 B、客戶/服務器 C、仿真終端 D、撥號PPP
23.負責電子郵件傳輸的應用層協議是( )
A、SMTP B、PPP C、IP D、FTP
24.對于主機域名for.zj.edu.cn來說,其中 表示主機名。( )
A、zj B、for C、edu D、cn
25、哪種物理拓撲將工作站連接到一臺中央設備?( )
A、總線 B、環形 C、星形 D、樹形
26、下列屬于星形拓撲的優點的是: ( )
A、易于擴展 B、電纜長度短 C、不需接線盒 D、簡單的訪問協議
27、IEEE 802標準中,規定了LAN參考模型的體系結構的是:( )
A、802.1A B、802.2 C、802.1B D、802.3
28、通過電話網傳輸數據的主要問題是: ( )
A、可靠性 B、靈活性 C、經濟性 D、話路質量
29、遠程登錄是使用下面的 協議。( )
A、SMTP B、FTP C、UDP D、TELNET
30、文件傳輸是使用下面的 協議。( )
A、SMTP B、FTP C、SNMP D、TELNET
31、域名由4個子域組成,其中哪個表示主機名 。( )
A、www B、njupt C、edu D、cn
32、統一資源定位器的英文縮寫為 。( )
A、http B、URL C、FTP D、USENET
四、簡答題
1、比較虛電路和數據報服務的優缺點。
2、IP地址主要有哪幾種格式?并畫出每種格式。
3、Web網和數據庫的主要接口方式有哪些
4、簡述什么叫集線器(Hub)?在哪一層工作?列舉幾種類型。
5、簡述局域網中使用的三種基本拓撲結構:星形、環形和總線形的優缺點。
6、在OSI標準中面向無連接服務主要包括哪幾種類型?
7、列舉目前常用的公共網絡系統。
8、簡述地址解析協議ARP和反向地址解析協議RARP的作用。
9、列舉計算機網絡中的三種信道連接方式及其特點。
參考答案
一、√ √ × √ √ × × √ × √ √ × √ × √ × √
二、1.通信 資源 2. 包 包頭 數據 包尾 3.服務 協議
4. 幀 5.包 6. 報文 7..網絡層 運輸層 應用層 8.點到點網絡 廣播式網絡
9.. 面向連接服務 面向無連接服務 10.. 點到點連接 信道復用 11.星形
12.主機 通信子網 13.分組 14.網關 15. htm html
三、c a a b b ; b a c c c ; b b c b b ;
d a b c b ; c b a b c ; d a d d b ; a b
四、1.從電路設置看,虛電路需要進行電路設置,數據報無需;
從地址設置看,虛電路每個分組含有一個短的虛電路號,數據報有完整地址;
從路由選擇及影響來看,虛電路建好時,路由就已確定,所有分組都經過此路由,數據報的每個分組獨立選擇路由。路由器失敗時,所有經過路由器的虛電路都將被終止,數據報服務則除了崩潰時全丟失分組外,無其他影響;
在擁塞控制方面,若有足夠的緩沖區分配給已經建立的每條虛電路,較容易控制,而數據報服務難以控制。
2.主要有A、B、C類地址格式。
1 網絡 主機
A類: 1 7 24
10 網絡 主機
B類: 2 14 16
110 網絡 主機
C類: 3 21 8
3.CGI(公共網關接口)技術,Web API(Web應用編程接口)技術、JDBC(Java數據庫連接)技術和ASP技術。
4.集線器(Hub)。是工作于物理層的一種設備,用于簡單的網絡擴展,是接收單個信號再將其廣播到多個端口的電子設備。集線器類型包括:被動集線器、主動集線器智能集線器。
6.不可靠的數據報服務
有確認的數據報服務
問答服務
7. 電話交換網(PSTN)、分組交換數據網(又稱X.25網)、幀中繼網(Frame Relay)、數字數據網(DDN)
8. ARP用來把一個連在同一個物理網上的IP地址轉換成該機的物理地址的協議。
RARP用來將已知的物理地址轉換成IP地址。
9.點到點連接,即通信雙方處于信道兩端,其它通信設備不與其發生信息共享與交互。
共享信道,即多臺計算機連接到同一信道的不同分支點上,任何用戶都可以向此信道發送數據,在信道上所傳播的數據,根據情況,可被全體用戶接收(這稱為廣播,Broadcast),也可以只被指定的若干個用戶接收(這稱為組播,Multicast)。
信道復用。即在同一共享信道上實現多個互相獨立的點到點連接。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2003—2004學年度第一學期“開放本科”期末考試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計算機網絡》試題
2004年1月
--------------------------------------------------------------------------------
一、是非題(請在括號內,正確的劃√,錯誤的劃×)(每個2分,共20分)
1.所有以太網交換機端口既支持10BASE-T標準,又支持100BASE-T標準。( )
2.Ethernet、Token Ring與FDDI是構成虛擬局域網的基礎。( )
3.ATM既可以用于廣域網,又可以用于局域網,這是因為它的工作原理與Ethernet基本上是相同的。( )
4.Windows操作系統各種版本均適合作網絡服務器的基本平臺。( )
5.局域網的安全措施首選防火墻技術。( )
6.幀中繼的設計主要是以廣域網互連為目標。( )
7.應用網關是在應用層實現網絡互連的設備。( )
8.雙絞線是目前帶寬最寬、信號傳輸衰減最小、抗干擾能力最強的一類傳輸介質。( )
9.PPP(Point-to-Point Protocol,點到點協議)是一種在同步或異步線路上對數據包進行封裝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早期的家庭撥號上網主要采用SLIP協議,而現在更多的是用PPP協議。( )
10.如果多臺計算機之間存在著明確的主/從關系,其中一臺中心控制計算機可以控制其它連接計算機的開啟與關閉,那么這樣的多臺計算機就構成了一個計算機網絡。( )
返回“試題回顧”
參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單選題和多選題(除題目特殊說明是多選題外,其他均為單選題。每空2分,共40分)
1.(4選2)網絡按通信方式分類,可分為( )和( )。
A. 點對點傳輸網絡 B. 廣播式傳輸網絡
C. 數據傳輸網絡 D. 對等式網絡
2.能實現不同的網絡層協議轉換功能的互聯設備是( )。
A. 集線器 B. 交換機 C. 路由器 D. 網橋
3.路由器(Router)是用于聯接邏輯上分開的( )網絡。
A. 1個 B. 2個 C. 多個 D. 無數個
4.(4選2)計算機網絡完成的基本功能是( )和( )。
A. 數據處理 B. 數據傳輸 C. 報文發送 D. 報文存儲
5. (4選2)計算機網絡的安全目標要求網絡保證其信息系統資源的完整性、準確性和有限的傳播范圍,還必須保障網絡信息的( )、( ),以及網絡服務的保密性。
A. 保密性 B. 可選擇性 C. 可用性 D. 審查性
6. (12選5)在ISO/OSI參考模型中,同層對等實體間進行信息交換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稱為( ),相鄰層間進行信息交換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稱為( ),相鄰層間進行信息交換是使用的一組操作原語稱為( )。( )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信息傳送,它利用( )層提供的服務來完成此功能。
可供選擇的答案:
A. 1、接口; 2、協議 3、服務 4、關系 5、調用 6、連接
B. 1、表示; 2、數據鏈路 3、網絡 4、會話 5、運輸 6、應用
7.(4選3)下列關于ATM的描述正確的是( )、( )、( )。
A. 固定信元長度為53字節 B. 提供QoS的參數
C. 一次群接入支持48條用用戶信道和一條信令信道 D. ATM物理傳輸媒體可以是光纖
8.(4選2)FDDI的特點是( )、( )。
A. 利用單模光纖進行傳輸 B. 使用有容錯能力的雙環拓撲
C. 支持500個物理連接 D. 光信號碼元傳輸速率為125Mbaud
9.快速以太網集線器按結構分為( )。
A. 總線型和星型 B. 共享型和交換型
C. 10M和100M網 D. 全雙工和半雙工
10.UDP提供面向( )的傳輸服務。
A. 端口 B. 地址 C. 連接 D. 無連接
返回“試題回顧”
參考答案: 1、AB 2、C 3、C 4、AB 5、BC
6、A2 A1 A3 B5 B3 7、ADB 8、BD 9、B 10、D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 確定分組從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選擇”,屬于ISO/OSI RM中____________ 層的功能。
2.收發電子郵件,屬于ISO/OSI RM中 ____________層的功能。
3.IP地址205.3.127.13用2進制表示可寫為____________ 。
4. 某B類網段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該子網段最大可容納____________ 臺主機。
5.脈沖編碼調制的工作原理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6.分布式路由選擇方法三要素分別是對網絡某種特性的測量過程、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7.充分利用現有接入條件的寬帶接入技術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8.100Mb/s快速以太網系統內的集線器按結構分為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
9.基于交換結構的兩個正在研究的高速局域網絡標準分別是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10.常見的實用網絡協議有____________ 、IPX/SPX和____________ 。
11.網絡運行中心對網絡及其設備管理的三種方式是:基于SNMP的代理服務器方式、____________ 方式和 ____________方式。
返回“試題回顧”
參考答案:
1. 網絡
2. 應用
3.11001101 00000011 01111111 00001101
4.254
5.采樣、 量化 、編碼
6.如何傳播測量結果的協議、 如何計算出確定的路由
7.全光網、XDSL X表示A/H/S/C/I/V/RA等不同數據調制實現方式、HFC 光纖同軸混合
8.共享型 、交換型
9.ATM 、光纖通道
10.TCP/IP、 NetBEUI
11.本地終端 、遠程telnet命令
四、簡答題(20分)
1、簡述什么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有哪些常見的拓撲結構。
參考答案: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是指網絡中通信線路和站點(計算機或設備)的幾何排列形式。常見的網絡拓撲結構有星型網絡、總線型網絡、樹型網絡、環型網絡和網狀型網絡。
2、同步通信與異步通信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在同步通信傳送時,發送方和接收發將整個字符組作為一個單位傳送,數據傳輸的效率高。一般用在高速傳輸數據的系統中。異步通信方式實現比較容易,因為每個字符都加上了同步信息,計時時釧的漂移不會產生大的積累,但每個字符需要多占2-3位的開銷,適用于低速終端設備。由于這種方式的字符發送是獨立的,所以也稱為面向安符的異步傳輸方式。
3、試比較模擬通信與數字通信。
參考答案:
模擬信號的電平隨時間連續變化,語音信號是典型的模擬信號。能傳輸模擬信號的信道稱為模擬信道。強果利用模擬信道傳送數字信號,必須經過數字與模擬信號之間的變換(A/D變換器),例如,調制解調過程。
離散的數字信號在計算機中指由“0”、“1”二進制代碼組成的數字序列。能傳輸離散的數字信號的信道稱為數字信道。當利用數字信道傳輸數字信號是不需要進行變換。數字信道適宜于數字信號的傳輸,史需解決數字信道與計算機之間的接口問題。
4、計算機網絡需要哪幾方面的安全性?
參考答案:
計算機網絡需要以下3個方面的安全性:
(1)保密性:計算機中的信息只能授予訪問權限的用戶讀?。ò@示、打印等,也包含暴露信息存在的事實)。
(2)數據完整性:計算機系統中的信息資源只能被授予權限的用戶修改。
(3)可利用性:具有訪問要限的用戶在需要時可以利用計算機系統中的信息資源,得到密文。
5、配置管理的作用是什么?其包括哪幾部分功能?
參考答案:
配置管理的作用包括確定設備的地理位置、名稱和有關細節,記錄并維護設備參數表;用適當的軟件設置參數值和配置設備功能;初始化、啟動、關閉網絡或網絡設備;維護、增加、更新網絡設備以及調整網絡設備之間的關系等。
配置管理系統應包括以下4部分功能:
(1)視圖管理。
(2)拓撲管理。
(3)軟件管理。
(4)網絡規劃和資源管理。
100個網絡基礎知識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網絡基礎知識入門、100個網絡基礎知識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